发布时间:2025-05-17 点此:186次
界面新闻记者 |
界面新闻修改 | 黄月
1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自上映后引发了许多重视评论。电影以盛唐为布景,叙述了安史之乱后诗人高适回想与李白的往昔年月,并带出以李白、高适为中心的盛唐诗人群像故事,呈现了一众咱们了解的诗人形象与诗篇著作,乃至有小朋友在观影时跟着背诗。
在《长安三万里》热映之际,界面文明(ID:bookandfun)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辛晓娟。访谈以电影为切断,探讨了故事中呈现的诗人与诗篇文明的相关史实。李白与高适的实在往来是什么样的?李白是缺少实际政治头脑的出生仙人吗?在当年,一首诗是怎样从诗人的笔下分散全国,乃至撒播至敦煌与日本的?《静夜思》彼时是否也能人人背诵,唐诗的经典化机制是什么样的?
界面文明:《长安三万里》把李白与高适之间的友情作为剧情主线。在历史上,二人的友情与往来是什么样的?唐朝诗人之间的往来是否像电影呈现的那般亲近?
辛晓娟:李白与高适两个人早年相见同游过。李白被“赐金放还”后,得到了唐玄宗一大笔遣散费(受访者注:公元744年向玄宗请辞,唐玄宗允许李白辞去职务,并赏给李白金钱,这便是咱们常说的“赐金放还”)。他在洛阳遇到了杜甫,后来就有了文学史上闻名的“李杜同游”。那时杜甫在洛阳仰人鼻息,姑姑逝世后日子一向过得紧巴巴的,李白也正逢失落。公元744年三月,李杜二人在洛阳相见,一见如故。同游中又遇到高适,他们一同去了梁宋,怀古凭吊,相谈甚欢,度过了几个月。
其时李白四十四岁,高适四十一岁,杜甫三十三岁。杜甫很敬慕两位长辈,写了许多诗篇回想同游阅历,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间。其间一首《遣怀》写道,“忆与高李辈,论交入酒垆。”他还记录了李白与高适二人的豪气干云——“两公壮藻思,得我色敷腴。气酣登吹台,怀古视平芜。”
那一次相遇之后,就没有李白和高适再有交集的文献了。关于李杜是否又见过面也有争议,撒播的李白写杜甫的打油诗(饭颗山头逢杜甫,头戴斗笠日卓午。借问别来太瘦生,总为早年作诗苦。)不确定是否真的出自李白之手。依照闻一多的说法,“他们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间……好像太阳与月亮的相碰。”时间短相碰之后,日月就各自运行了。
电影里李白入狱浔阳的片段也有根据。历史上,李白坐牢时曾曲折找高适求过情,高适没有回应。两人这时应该是没有见过面的。
实际上,唐朝的一众诗人在实际日子中或许都互有交集,但很难像电影里展示的那样同框。比方王维和李白,两人都在长安的几年里很有或许见过面,但两人并无只字提及对方。
界面文明:高适在其时的诗人往来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?你觉得电影挑选从高适的视角看唐朝诗人圈适宜吗?
辛晓娟:历史上的高适比影片呈现出的更豪情,他是一个有侠情且懂军事的人,他写自己“二十解书剑,西游长安城”——二十岁就通晓文武——必定不是电影表现出来的阅读障碍。“举头望君门,屈指取公卿”,写的是自己勾勾手指头就能取公卿。当然,他宦途比较崎岖,所以后来才走上参军路途,但他去长安的时分是怀着豪情万丈、屈指取公卿的心态的。
三个诗人同游之后,杜甫和高适后来一向有交集,杜甫在长安见到高适曾写他“高生跨鞍马,有似幽并儿”。 高适要入哥舒翰的幕府时,杜甫还去送他,并预言“十年出幕府,自可持旌麾”——你现在去做个书记,可是我对你有决心,十年后你或许就能够凭仗军功,拿到主将的旗旌。
界面文明:李白和高适二人虽都有尘俗志向,但一个被刻画为谪仙人,一个为人世人。比照之下李白的形象更为出生,好像缺少政治头脑,现实上的确如此吗?
辛晓娟:李白是自在洒脱的,但并非不关怀国家和全国。直到生命终究一刻,他还会写信说他想参军,为平定安史之乱尽一份力。上元二年(761),传闻李光弼太尉受命东征,出镇临淮(今安徽泗县),其时61岁的李白又焕发报国之心,起程前往投靠李光弼戎行,期望有铅刀一割之用。
他一向都很关怀世事,书写安史之乱的著作也不少,比方长诗《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》就曾写到:“汉甲连胡兵,沙尘暗云海。草木摇杀气,星斗无光荣。白骨成丘山,苍生竟何罪。”对大军往后大众的惨状,李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。电影里有一段是李白在安禄山将反未反时曾去刺探情报,现实上,那个阶段李白的确去幽州查询了一番,也写了不少诗篇表达自己对“安禄山将反”这一局面的担忧。
李白身上当然有很强的道家乃至纵横家的派头,可是他也很受儒家的影响,他写自己的抱负是“济苍生,安黎元”,是说自己要做成大的功业再身退,就像谢安那样,报答苍生国家,让大众们过上好日子再洒脱脱离。
他不是彻底飞在天上的仙人,也行走在尘俗的泥潭中,但一向到绝笔之作《临路歌》,他仍是把自己比作大鹏鸟,“大鹏飞兮振八裔”,期望能够翱翔在九霄之上,可是“中天摧兮力不济”。
我觉得这是李白最可贵的当地——他是大唐谪仙,是大鹏鸟的化身,但他并非一向飞在云端,也在尘俗的风霜泥泞里行进,但他一向没有对命运垂头过,坚持着横冲直撞。举个比方,李白人生中的至暗时间是进了浔阳狱,他背负着从逆的罪名,其时的状况杜甫说得很清楚——“世人皆遇杀”——一切人都想杀他,政治出路也彻底就义。可是,从狱里出来之后,李白没有持久低沉,诗篇成为支撑他生命的力气,而且不断磨炼生长,一向坚持到晚年。从江陵返还坐在小舟上,他依然会写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,依旧是洒脱不羁、仰天长啸、笑对王侯的李白。这便是他的魅力。
界面文明:在电影里,李白入赘的情节呈现了两次,一些观众在网络评论中表明对他不介意当赘婿颇有好感。在历史上,他的挑选是怎样的?他与高适、孟浩然的定见不合是否真的存在过?
辛晓娟:首要,入赘或许要打个引号。从史料来看,李白“从妻居”是毫无疑问的,但也没有电影里说得那么耻辱,李白的孩子都是跟着他姓的。历史上没有记载李白和高适评论过他娶许夫人的事,但和孟浩然倒的确有联系。这桩婚事有不少朋友从中促成,孟浩然是其间之一。
唐朝的婚娶观念比咱们幻想中更敞开,我个人觉得历史上的李白关于这件事不会有那么大的纠结,不是带着巨大凌辱感做出的挑选。其时名人从妻居并不稀有,比方中唐大诗人元稹就一度住在妻子家。元稹的妻子叫韦丛,他曾在《遣悲怀三首》里表达过对妻子的哀悼。韦丛的父亲是韦夏卿,在洛阳履信坊有宅子,元稹成婚后随妻子搬到了老丈人宅子里。唐代还有一个宰相叫元载,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夫人家里。有个词叫“榜下捉婿”,说的是家境一般的士子中了进士之后被达官高贵看上,招为女婿,其间许多会搬到老丈人家寓居。唐传奇里这样的故事许多,在其时八成被视为美谈,这也显现了唐代比较多元和开通的婚配观。
界面文明:电影在李白吟咏《将进酒》时被面向高潮。《将进酒》是李白的重要诗篇,在学界的研讨中,这首诗真实的创造情境是怎样的?
辛晓娟:李白“赐金放还”之后,他觉得人世的路走不通了,开端愈加关怀求仙问道的路,所以和当年的道士朋友们游历名山大川,“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”便是那个时分写的。这个进程里,他去访问了一个结交20多年的好朋友丹丘生,丹丘生隐居在嵩山颍阳,另一个老友岑夫子也住在嵩山不远处的山上,他传闻李白来了,赶忙跑到岑夫子住处,但李白和岑夫子喝了几天酒就持续行程了,二人正好错失。丹丘生写了一封信,快马加鞭送给李白,李白看到信后也真的折返回来,三个人又一同喝酒游玩。学界一般以为,《将进酒》便是在这个时分写出来的。
《将进酒》里不光是狂欢,也有烦恼。唐诗里有许多写政治抱负幻灭的诗,但没有一个会写成《将进酒》这样,用“人生满意须尽欢”消解掉万古之愁。“古来圣贤皆孤寂,唯有饮者留其名”,李白写人人世的功名利禄,名声和荣耀皆归流水,唯有在这里纵酒高歌的人能够名人于后世,这是他用一种极致的豪放去对立国际给自己的沉重打击。
现在最通行的古代文学史教材里有句话,说李白的魅力便是盛唐的魅力。盛唐人是什么样的?假如只能选一个,那便是李白的姿态,他身上那种对日子、生命、人人世无穷无尽的酷爱便是所谓的盛唐气候。
界面文明:电影中的李白期望得到欣赏,拿美文去拜见官员。在唐朝,诗才和政治人才选拔是否有亲近的联系?诗人因文笔好而得到宦途欣赏的时机多吗?
辛晓娟:在唐代,一个人的才调能否取得政治欣赏是很杂乱的。拿科举来说,尽管用诗取仕,可是考的题都是五言排律,假如一个人歌行体写特别好,去考试就不必定能考上。把唐代状元的卷子拿出来看,其实没有几首特别好的诗,一般都是中规中矩的。高适和李白的诗和应试的要求并不那么共同,所以诗才高不必定科举就顺畅。
考生在正式考试前能够行卷,把代表作裱得漂漂亮亮的,拿到长安城里面给官员和社会名人看。唐代考试的卷子不糊名,考官看到一个人有好几个大官员引荐,这位考生就更或许高中。除此之外,主考官还会设法查询考生的日子风评,终究的结果是很综合性的考量。
《唐文人传》中说到,晚唐诗人杜牧在年轻时就名望很高了,科举考官安排考试的时分请了一批名人咱们,想听听他们对这届考生有什么观点,太学博士吴武陵——相当于今日尖端学府老教授——引荐杜牧,并当场背了杜牧23岁写下的名篇《阿房宫赋》。背完之后对考官说,你看这个人才调怎样样,够不够状元?那考官说,的确是大文人,但您说晚了,状元现已有人了。后来一向问到第五名才问知名额,所以那一年,26岁的杜牧以第五名登第。
李白在其时自诩有大才,不肯参与科举。他的家世也一向是个疑团,现在学界比较多的观点是他是李唐王朝的宗室之后,但祖上政治斗争站错队,为了避祸才跑到西域去躲着。他大概率是因为政治原因此不能走正派科举的路途,爽性把名望搞得很大,直接让皇帝看到自己。现实上,李白也是经过这样的途径取得选拔的。
界面文明:在唐代,诗篇是怎样撒播的?为什么李白在扬州写的诗几年就闻名全国,高适隐居老家所作诗篇也能广为撒播?
辛晓娟:民间撒播的诗篇许多是伴奏演唱,很像咱们今日的流行歌曲,经过舞女或许商人集体的传达,诗更广泛地为人所知。有一个典故叫“旗亭画壁”,记载于唐代文人薛用弱的《集异记》里,说的是开元年间,王昌龄、王之涣和高适三个诗人,在没有特别知名的时分跑到一个酒楼里,正好其时有梨园子弟来集会,乐伶上台扮演,三个诗人暗里商定,谁的诗编入歌词多,谁就最优异。乐伶们最开端唱了王昌龄和高适的,王之涣其时现已成名已久,他有些急了,说“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,岂高深典雅之曲”,并指着一位气质拔尖的乐伶说她必定会唱我的诗,不出所料,王之涣所以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,“田舍奴!我岂妄哉?”
有些诗还会被写在手艺制品上,唐代的一些瓷枕、瓷器上是有诗的。工匠的文明程度比较低,他们把熟背的歌词写下来,有时分会写错几个字。陈尚君先生在收拾《全唐诗补编》的时分,便在瓷器上收拾出了许多不被《全唐诗》录入的著作。
唐人题诗能够题在题诗板上,也能够直接题在墙上、柱子上。许多人到驿站的榜首件事,便是看看前边哪些人来过、题过哪些诗。白居易每到一个驿站都会绕着墙看有没有元稹题的诗:“每到驿亭先下马,循墙绕柱觅君诗”(《蓝桥驿见元九诗》),找到了便会处处传达。
一般来说,黄鹤楼、岳阳楼等名楼或闻名寺庙里也设有题诗板,题诗后有人誊写下来,记载撒播。其时咱们很重视像李白这样有名的诗人,他的诗有些题在楼上,有些题在墙壁上,好事者会走去看,抄了之后处处传达李白又写新诗了,这些都是很常见的。
界面文明:电影中有乐女在玉真公主的宴席上扮演了李白的《采莲曲》,并对高适说这是从扬州传过来的曲子。诗词从民间酒肆场合传达至皇家场所的这类状况常见吗?
辛晓娟:当地诗篇传到中心,在唐代是很常见的,一般会有几种途径。一种是官方途径,当地政府专门向中心敬献民间撒播的诗篇。比方《凉州词》是西北少数民族风调的调子,西北当地长官觉得好听,把它收拾拿来奉献到京城。歌谣反应给中心不仅是供官员吃苦,也被以为能够观习俗和体察民情。反过来,宫殿和中心的音乐也会撒播到寻常大众家。唐代宫殿音乐很兴旺,有专门的作词人,翰林学士、翰林供奉等职位的部分责任便是为宫殿音乐配词。
比方李白曾在沉香亭作三首《清平调》,布景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牡丹开时于此设宴,梨园弟子吹打,唐玄宗以为这么好的情境不能用旧词,所以命李白填首新的。歌曲完结之后,宫殿乐手或许在不同宴会场合重复歌唱,遣唐史很或许也在宴席上,有些诗篇就这样撒播到了日本。在皇家的传唱之后,布衣阶级也会渐渐知道。
界面文明:电影里呈现的许多古诗,比方《春晓》和《静夜思》,是简直一切人都能背诵的诗篇,在其时也是如此吗?唐朝诗篇的经典化是由哪些机制决议的?
辛晓娟:一个是当世人的点评。比方《长恨歌》在其时就有巨大的名誉, “童子解吟长恨曲,胡儿能唱琵琶篇”说的是连孩提也会吟《长恨歌》,胡人也能唱《琵琶行》。李白的《蜀道难》《将进酒》在唐朝也现已是极端闻名的名篇。《敦煌诗集残卷》有三个手抄本,题作“惜罇空”,文字有少许不同——不同民间版别的存在,也能证明一首诗影响深远。
选集也很重要。比方在电影终究,高适和书童边走边评论几位诗人,手拿着的便是《河岳英灵集》——唐人殷璠在这本集子里选了开元天宝年间24位诗人的著作。它最大的含义在于本朝人选本朝诗,代表了其时的文学评判规范。这个规范有一些和今日相差很远,比方殷璠特别推重常建,但今日的文学史把他视为二流诗人。
从中咱们能够看到不同年代的文学点评有纷歧样的当地。经典化,便是要阅历不同年代规范的查验,终究留下的、能够逾越年代差异的才是真实的经典。
有的选集是很一流的文学评论家编的,有的是书商自己编的。现在广为撒播的《唐诗三百首》是清人的集子,大多数人小时分背的便是《唐诗三百首》,也包含我自己,后来做研讨看到背过的诗,就觉得必定是名篇。也有一些学者启蒙用的是《千家诗》,《千家诗》选了一些更日子化的诗篇,是我小时分没见过和背过的,所以他们觉得好的诗和我觉得好的诗,有时分会有错位。
界面文明:电影终究调集了许多有长安意象的诗篇,长安在盛唐诗篇中一般会作为什么样的隐喻和意象呈现呢?
辛晓娟:长安是一个抱负的标志,今人不必定有这种热心和热心。在电影里,“去长安”这件工作是不必向任何人解说的,好像每一个唐人都在神往长安。现实也是如此,李白、陈子昂走出蜀山,千里迢迢来到长安;卢照邻脱离幽州,来到长安;日本人阿倍仲麻吕乃至跨过沧海,也要到长安。人们以为这座城市充满了生机,能够容纳人的全部野心和抱负。
尤其在盛唐,大部分人觉得抱负是能够完成的,也信任自己未来有无限或许。简直一切盛唐诗人有着骏发鹰扬的一面,这能够说是盛唐人全体的气质。即使像杜甫这样十分内敛的人,在早年也说要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习俗淳”,孟浩然一个写田园诗的、有山人气质的人,少年时也过着豪侠日子。高适说自己“屈指取公卿”,王翰动辄自比王侯,这便是盛唐人全体的气势。
杜甫的《饮中八仙歌》其实是一首很能表现盛唐气质的诗篇——八仙里面什么样的人都有,有唐玄宗的亲侄子汝阳王,也有布衣,他们坐在一同喝酒论诗,不管王侯。社会满足容纳和自在,容得下这些人,这便是盛唐的气候。